当前位置:首页> 商会动态> 人物专访

常务副会长王法龙:从前雄关漫道,而今阔步向前

作者:成都广元商会秘书处  |  来源:成都广元商会  |  日期:2014-02-19

点击新窗口打开


王法龙:从前雄关漫道,而今阔步向前

 

 

 

       作为成都广元商会文章来自于:成都广元商会的常务副会长,王法龙无疑是最年轻,也最为低调的一个,面对“一本正经”的采访,他竟有些紧张。不苟言笑之外,还略有羞怯之色,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个在商海里已经打拼了十余年,将生意做到了莫斯科,执掌着全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鞋材生产基地,并拥有不菲身家的企业家。

  但酒过半酣,这一切又被颠覆了,他骨子里的那种亲切感和倾诉情怀逐渐显露。兴头上的王法龙妙语连珠,每个段子从他嘴里出来,总能引起周围人的哄笑或共鸣。

  单就生意场上的事情而言,王法龙的经历更像是电影《中国合伙人》的翻版,只是角色、经历不同而已。出身农家,少年求学来到大城市,通过打拼,一步步从一个打工者积淀、转换为企业家。

        这种故事在人们身边上演得很多,但是,当人们听到这些故事时,故事就成为了文学结构的表达,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真实感和沧桑感。只有通过亲历者来讲述故事的细节,才能显示出事件的生活逻辑和社会法则,王法龙的故事,正是如此。

 

 

 

 

走出农村 步入城市

 

       王法龙出生在广元剑阁,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峦,以及那些被传诵千年,依旧不衰的三国旧事。当1993 年,王法龙第一次告别家人,踏上远行的旅途之时,他才突然觉得家乡的山渐渐远了,青翠慢慢变淡,最终从车窗外飘散不见。而在他眼前,路渐渐宽阔起来,层峦叠嶂化作一马平川,山间树木变作万亩良田。物换景移,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从此在他脚下展开。

 

       离开家的王法龙到绵阳一所中专学校求学。这对当时的王法龙来说,无异于找到了另外一条人生之路。

 

       三年学校生活,平淡而充实,少年时光转瞬即逝。到1996 年毕业,王法龙真正进入社会,才顿觉生活之残酷。对于刚刚离开学校的人而言,找到事做,将自己养活是当务之急,在那时,经济的发达程度远逊今日,哪怕是最底层的工作,也要托人托关系才能进入。王法龙的运气“稍好”,经过同学介绍,来到成都一家外资鞋厂打工。

 

忍辱负重 励精图治

 

       进入外资鞋厂的王法龙,开始过上了今天只有在电视剧中才能看到的生活。这部“电视剧”的剧本,仿佛在阴湿的空气中发酵过一样,沉闷,劳累,而且屈辱。鞋厂的工作,全取决于工作量,那时正是中国对外贸易的蓬勃期,每天的工作堆积如山,一天工作十余小时是常有的事情,王法龙说,最多的一次,他连续工作了“两天两夜”。

 

       工作量巨大,工作环境异常恶劣,耳朵里是机器不断的轰鸣,口鼻中是令人窒息的胶水味道。夏天,铁皮厂房被太阳直晒,走进去就是蒸笼,冬天,入手的材料和触摸的机器又和屋外的寒风一样刺骨。

 

       等到一天的工作忙完,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回宿舍,迎面而来的,不是柔软的床铺,而是说不出来的怪异气味。数十人居住在一间牛毛毡小屋,空气不通,各种物件,甚至包括人的身体,都在这里面发酵了,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人仿佛看不到光明。

 

       如果说恶劣的生活、工作条件还能让人接受,那么严苛得近乎绝情的管理则让工厂里所有的工人都恨不得马上离开此地,但生活所迫,这种恨只能藏在心里。

 

       王法龙说,那时“找个事情不容易,一旦被开除,马上就要面临生存的问题”,为了生存,所有人都在忍让,这种忍让,也成为后来王法龙的处事哲学之一,王法龙说“人要学会忍让,不会忍让,则无法立足,而无法立足,生存就会成为最大的问题。”

 

       忍让是一种策略,当王法龙事业渐渐做大的时候,这种忍让,也就变为他谦逊以及替人着想的态度。回到那家台资鞋厂的故事里,这种忍让,也在此后的某一天,变成了选择——离开的选择。

 

       在外资鞋厂工作了两年后,另一家鞋厂向这里的工人抛来橄榄枝,王法龙与几个工友选择一起进入了这家企业。还好,第二家工厂里并没有太多此类事情发生。接下来的日子,王法龙依旧重复着曾经的日子,依旧坚韧而努力的工作着,工厂里人来人往,王法龙也从一个新进员工慢慢成为骨干,进而成为了工厂的管理人员。

 

自立门户 步入商海

 

       时间向前,王法龙在1999 年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场蜕变,就在这一年,他和朋友开始承包下一家皮鞋磨具厂——“八麟磨具”,开始了自己的商海之旅。第二年,他开始涉足国际物流贸易。

 

       国际物流,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遥远的领域,但对王法龙而言,从他开始进入工厂的第一天起,就和这个领域结下了深层关系。当时,每一双从他手里做出来的鞋材,都会通过陆路、海路,走向遥远的欧洲。不经意间,一个来自中国西部遥远山区的青年,就和世界接轨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烙印,真正的打在了王法龙的事业上。

 

       2000 年到2006 年,王法龙几乎将所有精力投注到了国际物流上,数不清的皮鞋、家居被装进一个个集装箱,再被装上火车,装上轮船,或通过欧亚大陆桥,或通过天津港,去到莫斯科。

 

       在国际物流事业得到发展的同时,王法龙也开始涉足国内物流,依旧是皮鞋类,从2004 年到2011 年,他又将鞋材物流开辟到新疆、北京等区域。

 

       时至今日,王法龙的物流事业依然如火如荼,大量的货品,通过王法龙的物流公司流向四方,这也映证着他的物流公司名——四通,通达四方。

 

       物流是一个费心费力的行业,尤其王法龙这种专为某个大行业服务的物流更是如此,日积月累,企业的发展成直线状,横向空间缩小,很难获得突破。王法龙深切地意识到要将企业上到一个台阶,就必须进行纵深性开拓。

 

       于是,在这期间,王法龙相继组建了“白俊饰扣行”、“航城五金厂”两个企业,将皮鞋生产的饰扣和钢板环节纳入到自己的产业结构中来。最后,又经过仔细论证、考察,收购了一家鞋材企业——宏科鞋业,实现了鞋底生产和皮鞋整体组装。至此,王发龙的产业便形成了一条龙的格局:从皮鞋磨具制作、钢板生产、饰扣生产、鞋底生产、整体组装到最后的物流运输。

 

       一双鞋子,看似简单,却要经过众多环节,最后方能成为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人生的演绎。这或许就是鞋子出现在王法龙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集约发展 大展宏图

 

       从2008 年建厂伊始,王法龙就在思考如何规划宏科的未来,他曾在一线长久工作,知道这个行业的各个细节,也明白行业中的弊病与症结。数年的物流事业,也让王法龙增长了眼界,让眼光不止放在生产中。于是各种元素的聚集,让王法龙有了一展才学的机会。

 

       走进宏科鞋材有限公司的厂区,预想中的脏乱没有出现,整个厂区一片整洁,虽然厂房里机器轰鸣,但地上就连烟头也看不见一个。在工厂的公共区域,可以看到大量的文体设备: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在运动场的墙上,还有大量员工比赛时的照片,显然,这些设施并非摆设。组织大量比赛,提供大量体育设施,莫说在一个人数不多的鞋材工厂,即便在很多大型企业,也并不多见。

 

       因为在一线长久的工作过,王法龙更能明白一线工人的辛苦,厂区里除了文体设备外,其余的所有设施都按照远高于同类企业的水准来设置,哪怕是公共卫生间,王法龙都安排后勤部门提供24 小时热水。

 

       王法龙如此做法,足见他是将厂视为家,用打造家的心力在打造着这个工厂。塑造企业文化,是每个企业的必要构成,但在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此用心的打造企业文化,并不多见,或许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解读,为何王法龙能在几年时间里,将宏科公司做到四川,乃至西南最大了。

 

       参观过程中,王法龙说:“我们的事业很不起眼,被誉为踩在脚下的事业。”话说得很谦虚。但他的脸上明显透露出的是自豪的神色。每月,王法龙都要延请企业管理的讲师,到厂里来为中层干部授课,几乎每个干部都在厂里接受过来自外界各大学府教师们的培训。

       现如今,宏科公司的产品,除了远销海外,还为国内厂商大量供货,走在街上,随便遇到一个人,说不定脚下的皮鞋就有一块来自宏科。这确是被人“踩在脚下”的事业,但这种踩在脚下,正是诚信务实脚踏实地精神的体现。

 

       事业恢弘,王法龙却没有骄逸,他一再说自己嘴笨,唯一的优点就是“吃苦与真诚”。殊不知,这两点却是最难得的品质。

 

       虽然有了不菲的身家,王法龙对物质却并没有太多欲望,他所追求的还是简单的生活,“一个自己所爱的人,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便构成了他生活的主体,这位忠厚的企业家所选择的正是这个社会当下所缺乏的回归精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02-19 18:20:08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篇:常务副会长黄建国:以团队和体系支撑企业发展

下一篇:常务副会长张学庆:部队铸军魂 丹心创企业